美英排名提升,中法日排名下滑
根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稱美、英兩國的大學仍蟬聯2019年全球大學排名榜的首位,其中,哈佛大學位居榜首,其次是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全部來自美國,緊隨其後的是英國牛津大學排名第五。
其余進入前十名的大學包括加州理工學院(美國)、劍橋大學(英國)、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華盛頓大學(美國)。
榜上有名的1250所大學中,美國共有227所,高居首位,其次是中國(130所),英國(78所),日本(67所)和德國(62所)。與去年同期相比,美國增加了6所,中國減少了6所,英國增加了2所,日本減少了9所,德國增加了4所。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首席数据策略师罗伯特?莫尔斯(Robert Morse)告诉《世界大学新闻》:“美国总体排名略有反弹,在所有学校的占比从百分之17.7上升到百分之18.2。中国仍然排名第二,但从1250所学校中占比百分之10.9降至百分之10.4。英国从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共有78所学校位列榜单(占比百分之6.2),去年英国还只有73所学校(占比百分之5.8)。随
著社區大學(ComUE)的引入,法國的學校數量從57所(占比百分之4.6)大幅下降到35所(占比百分之2.8)。”這也是第一次把法國的社區大學囊括其中,這是根據2013年法國高等教育法創建的大學和高等教育機構。
歐洲排名前三的大學是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和倫敦帝國理工學院。亞洲排名前三的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和清華大學(中國)。非洲的前三名是來自南非的開普敦大學、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和誇祖魯-納塔爾大學。聖保羅大學(巴西)在拉丁美洲排名第一,其次是智利天主教大學和坎皮納斯州立大學(巴西)。
該全球大學排名榜已連續推出五年,評估了75個國家的1250所大學,並聲稱提供了“全球研究型大學最全面的評估”。
按學科排名
除了整體排名,最新版的全球最佳大學榜單還按學科進行了排名。
工程學排名前10位的大學中有3所和計算機科學排名前10位的大學中有4所都來自中國大學,清華大學的這兩個學科均排名第一。
在人文科學、應用科學、數學等22個學科排名中,哈佛大學上榜的學科最多,並有10個學科都名列前茅。
以下是不同學科中排名靠前的國家:
?計算機科學:美國、中國、英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並列第四;
?經濟和商業: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中國並列第四;
?工程學:美國、中國、英國、意大利、加拿大;
?神經科學和行爲學:美國、德國、中國、意大利、英國。
羅伯特?莫爾斯說:“在所有學科排名中,美國仍然有百分之24.7的學校學科入圍,這比去年的百分之25.3略有下降。中國從去年的第三(占比百分之8.1)上升到了第二位(占比百分之7.4),英國從第二(百分之7.8)下降至第三(百分之7.5)。”
基于科学网(Web of Science)数据和科睿唯安分析(Clarivate Analytics)提供的指标,全球最佳大学方法论权衡了一所大学全球和区域研究声誉,以及学术研究绩效。
整體排名主要包括文獻計量指標,如出版物、引文和國際合作。每個學科排名都有自己的統計方法,基于各自領域的學術研究表現和聲譽。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教育總編輯阿妮塔?納拉揚說:“高等教育日益全球化,這意味著未來的學生在選擇學校時不在局限于本國的大學。”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是一家數字新聞和信息公司。他們評出的全球最佳大學排名榜與世界其他大學排名之間的一個區別在于,從第一名到第1250名,所有大學都有明確的排名,並不使用廣泛的等級,並且可以查找每所大學的22個學科的排名。
與其他全球排名發布方不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還發布了排名後的數字指標,例如出版物、總引用率和全球聲譽,用于整體排名方法,以便用戶確定每所大學在每一個指標下相對于所有大學的確切位置。這樣有利于讀者比較不同的學校哪些學科強哪些學科弱。
信息來源:高等教育內部參考
編譯者:薛豔
责任编辑: 罗兰
推薦閱讀
- 是時候重新考慮職業和技術教育了
- 聯合國大會宣布1月24日爲國際教育日
- 教育工會雄心勃勃發展教育致力于構建歐洲的未來
- UNESCO發布校園暴力和欺淩報告
- 美國教育國際化:數據、趨勢與特朗普效應
- 大學教育收益高,但學科差異大
- 學業表現差距從十歲開始顯現
- 歐盟提前兩年實現2020年目標:百分之40青年接受過高等教育
- 教育決策的經驗與教訓
- 全球目光聚焦阿聯酋教育新政
- 巴基斯坦新政有望構建統一教育制度
- 全球教育大會聚焦促進教育公平
- 社會公平正義:保障受教育權行動的關鍵指導原則
- 高教危機迫在眉睫:美教育部長的擔憂
- 美英排名提升,中法日排名下滑
- 聯手確保高等教育質量
- 白宮列出STEM教育五年發展規劃
- 兩個腦科學研究中心成立標志著中國腦計劃正式拉開序幕
- 智能化時代的學校教育
- 聯合國大會再次肯定教科文組織掃盲成就